在研究院蒲城基地公司有一個熱心且忙碌的身影,時常穿梭于裝置的管線之間,一身深藍色的工裝經常沾滿設備的油漬,一張娃娃臉好像長不大的孩子,笑瞇瞇的臉上洋溢著工作時的幸福感。他就是蒲城基地公司電氣中心主任吳琦,進入四十不惑之年,那張娃娃臉讓他年齡的齒輪停駐在了三十歲的模樣。
吳琦出生于陜西漢中,成長于銅川礦區(qū),很小的時候從老家漢中與父母一起來到銅川礦區(qū)生活。作為一名礦工子弟,他從記事起便看到了父親與母親勞作的艱辛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礦區(qū)自建的簡陋土坯房中,吳琦時常等待著父母從礦區(qū)回來,與絕大多數(shù)生活于社會底層的孩子一樣普通,以至于他談起自己的童年時只道出了淘氣等關鍵詞。
那無數(shù)個漫長的等待中,盡是渴望長大與逃離。礦區(qū)那灰蒙蒙的天空與黑乎乎的道路見證了一個少年的成長史。盡管上世紀九十年代“貧窮”作為八零后一代人共有的時代記憶,但從個體經驗與感受出發(fā),卻千差萬別。吳琦在礦區(qū)讀完了小學、中學,進入省會西安一所大學讀書。他印象里大學四年自己并沒有“好好”讀書,直到參加工作后方恨知識少。
工作后的十年里,吳琦除了上班外,充分利用業(yè)務時間加強自身業(yè)務知識學習,他在一家化工廠平臺,將書本知識轉化到了動手實踐。“書本知識只是基礎,動手實踐才能把知識學活。”吳琦說。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,這是他走向自我成長與覺醒的砝碼。2019年蒲城基地公司尚未成立,還處于籌備期且急需一批專業(yè)技術人才支撐落地的試驗時,吳琦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籌備組,為落地孵化試驗項目保駕護航。
轉眼已經快五個年頭,這五年里他見證了基地公司從籌備組的幾人到幾十人,再到過百人的不斷發(fā)展與壯大。項目也從最初的POR項目到現(xiàn)在落地孵化的近十個。不好高騖遠,腳踏實地,一步一個腳印成就了吳琦個人工作的成長史。提及家人對自己的影響,他說除了父母之外,就是他全國勞模的表哥那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深深影響著他。
2021年寒冬,POR試驗任務攻堅期的大會戰(zhàn),隨處可見吳琦忙碌的身影。除了日常工作和參加試驗任務會戰(zhàn),吳琦也經常在工作業(yè)余時間為基地公司的餐廳和員工服務——維修電氣設備。在渭北經開區(qū)新材料產業(yè)聚集區(qū),基地公司租用的民房經改造后作為臨時員工餐廳生態(tài)十分脆弱,時常停水停電,設備不爭氣時也會出故障??赡茏鲲埱皬N房設備還在正常運轉,突然就會出現(xiàn)這樣那樣的故障,無法保障員工就餐,吳琦和他的小團隊時常臨危受命奔赴餐廳解決餐廳保運轉工作。
2022年因出色的業(yè)務能力與過硬技術及個人品德,吳琦在公司競聘電氣中心主任人選中脫穎而出。2023年吳琦正式被基地公司黨支部列入黨員發(fā)展對象,談及工作時他說自己做的工作遠遠不夠,基地公司能力突出和業(yè)務出色的人很多,自己還要多向同事學習,再次提升自己的業(yè)務能力和綜合素質。
“學無止境,貴在踐行”,在訪談中吳琦說。正如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在自傳說“我在讀一本小書的同時,也在讀社會這本大書。”書本知識和動手實踐終究是一條通往個人生活與工作事業(yè)成功臺階上的秘訣?;毓菊粽羧丈系目蒲惺聵I(yè),以及研究院貫通科技產業(yè)化這條莊嚴而神圣的道路,未來的發(fā)展之路必會蔚然大觀,鑄就一片燦爛輝煌的事業(yè)宏偉藍圖。